我们和王光朝聊天的时候,他陆续收到了来自新疆、四川、湖北等地的十多笔订单,不一会就收入3000多元。已经快80岁的王光朝,依然充满了干劲儿。
春节期间,下党乡又热闹了起来,67岁的刘明华,正忙着带领游客穿梭在各个景点,讲解游览。刘明华是下党乡的老人儿了,1987年,他作为下党乡筹备组的成员进驻这里,开始参与下党乡的建设,1992年调离。2018年退休后,他又被乡政府返聘,担任了讲解员。
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的宁德市下党乡,曾是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,全乡贫困率在70%以上。上世纪90年代,下党乡通了公路,建了水电站,村民靠种香菇、外出打工,逐步走出赤贫。
王光朝说,自己能有做生意的机会,首先得益于山乡交通发生的巨大改变。上世纪80年代末,极度贫困的下党乡人开始了“弱鸟先飞”,一马当先的就是通路。1991年,下党乡第一条公路通车。更大的变化发生在2014年以后,下党乡开始进行道路改造,将砂石路替换成了柏油路,2020年,柏油路再次升级,成为二级公路。如今,下党全乡已建成5条进乡公路、10条通村公路。路越修越宽,游客也就越来越多。
更显著的变化发生在党的十八大以后,在全国脱贫攻坚战中,下党乡依托绿水青山和红色资源,发展茶产业和旅游业,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。今天的《新春走基层》,总台记者走进下党乡,我们一起去看看那里的山乡又发生了哪些新变化?
今年77岁王光朝从年轻时就种茶叶,当年挑着扁担卖茶叶的艰难早已不复存在。2016年,他在村里的旅游街上开了一间茶馆,不仅在茶馆里接待游客,还通过网络售卖茶叶,生意好极了。
有了出山路,才有脱贫路。随着制约下党乡发展的交通等基础设施问题得到解决,下党乡开始了历史性的蜕变。首先,就是让村民们陆续搬离依山而建,地势陡峭的下党古。